江苏:奏响丰收乐章,守护粮食安全底线
江苏:奏响丰收乐章,守护粮食安全底线
江苏:奏响丰收乐章,守护粮食安全底线“右脚江苏、左脚上海,左前方浙江馆、右前方安徽馆。”在全国首个地跨两省一市共建的(de)“四合院(sìhéyuàn)”方厅水院,15分钟“一览长三角”的新体验打开了(le)跨省共建项目的全新路径。
每天近万朵小花从位于(wèiyú)南京溧水的全国首批国家(guójiā)级农高区、南京国家农高区直奔上海各大高档餐厅,这些高颜值、高价值的农产品背后(bèihòu)是长三角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智慧支撑。
全国(quánguó)首个基金特色街区,生物医药领域首个技术创新(jìshùchuàngxīn)中心,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世界最长中国(zhōngguó)断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这些全国“No.1”为何扎堆(zhāduī)长三角?连日来,记者逐一走访,努力探究个中答案。
快联快通,让彼此走(zǒu)的更近
初夏的南京北站建设工地(gōngdì)上,50多台塔吊转动着铁臂,呈现一幅繁忙景象。这个“超级枢纽”计划(jìhuà)于2027年建成投运。之所说“超级枢纽”,因为这里将无缝对接高铁、城际、普速、地铁。在这里,南京都市(dūshì)圈内的其他城市都将实现(shíxiàn)1小时通达南京。
高铁通了,一通百通。南京的(de)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沿高铁向(xiàng)苏北、皖北延伸,合肥(héféi)的新型显示、芜湖新能源电池等产业也将通过高铁接入长三角创新走廊。
沿江而下,世界最长、中国断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在加快穿江步伐。“江海号”智能化超大直径盾构机于4月9日从这里始发,截至5月29日,已经(yǐjīng)向长江掘进约514米,预计8月底可入江底施工。未来(wèilái),从南通(nántōng)海门到(dào)苏州太仓只要10分钟,实现(shíxiàn)南通与苏南、上海“1小时经济圈”高效互通。
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继“江海号”之后下井(xiàjǐng)的“沧渊号”盾构机。任国勇(rènguóyǒng) 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便是(biànshì)效率,快便是竞争力。在(zài)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更显灵活快捷。
今年4月7日,全国(quánguó)首个跨省市、跨关区的航空(hángkōng)前置货站(huòzhàn)——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启用,通过业务模式(móshì)创新,经由上海机场出口的货物,在苏州实现了(le)货物安检、海关查验、服务规范“三个前置”。节约物流时间12—24小时,降低地面物流成本约10%—30%,企业能获得感(gǎn)真切,目前已为20多家企业提供安全高效、便捷优惠的“家门口”航空货运服务,目的地遍及欧美及亚非拉地区。
“长三角一体化在(zài)我们园区最能体现,园区很多企业处于‘双城’,生产研发在一座城市,管理人员和员工(yuángōng)生活在另一座城市。”在运营着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de)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多员工居住在上海闵行区,开车50分钟来苏州上班,下班再开回去。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公司董事长殷建国告诉记者,每天到高铁站(zhàn)接送员工的班车都是(shì)满座(mǎnzuò)。
同频共振,要素(yàosù)市场畅通流动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关键在产业(chǎnyè)协同。黄海之滨上海农场内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坚持(jiānchí)“去围墙、去边界”,积极谋求集聚区与当地发展(fāzhǎn)的同频共振。作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néngyuán)发电城市,盐城以其绿色禀赋扮演着“碳路先锋”,目前正探索建设(jiànshè)海上综合能源岛、海上综合能源加注站和(hé)氢氨醇基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盐城绿色能源保供基地。
用于(yòngyú)摆盘的水培蔬菜三色堇。
全国首批(shǒupī)、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南京溧水区白马镇,不仅入驻了王老吉、安迪苏、深能(shēnnéng)、周子未来等(děng)多家重点企业入驻,还有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入驻,与安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32所院校开展科技创新(chuàngxīn)合作。在一间无土栽培(wútǔzāipéi)种植房,记者看到不到30平米的空间摆了6层无土栽培的三色堇,俗称鬼脸花,总计有1000多盆,菜叶上方是模拟太阳光的LED灯。这些(zhèxiē)三色堇每天都会运往上海,用于餐厅摆盘很受青睐(qīnglài),每天销量7000到10000朵,每朵(měiduǒ)0.15元至0.2元,这些蔬菜比一般(yìbān)大棚要缩短20天。
南京国家级农高区挂满合作院校的招牌(zhāopái)。任国勇 摄
而在南京河西,全国首个基金(jījīn)特色街区通过打造“金鱼嘴每日路演”品牌,累计吸引服务长三角项目1733个,以金融(jīnróng)活水灌溉实体经济(jīngjì)。
跨省共治,“协同作战”走出(zǒuchū)新天地
一体化的长三角正从产业合作走向管理协同,并(bìng)由此诞生了“一街两省”“一河三地”等多个可供复制的体制机制(jīzhì)创新案例。
江苏南京江宁公安与安徽马鞍山(mǎānshān)博望公安共建的“两省(liǎngshěng)一街警务室”,以“一家事、两家办”的创新理念,探索出“跨省(kuàshěng)共治”的新方式(fāngshì):7名常驻警力中,4名来自江苏丹阳派出所、3名来自安徽丹阳派出所,让边界治理(zhìlǐ)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今年4月,横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也同步落地,将治理触角从警务领域向城市(chéngshì)管理、民生服务延伸。
太浦河(hé)串联江苏吴江、浙江(zhèjiāng)嘉善、上海青浦三地。此前,三地不同(bùtóng)的定位,让治理成了难题。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针对太浦河等“一河三湖”重点跨界水体,三地探索省际交界河湖联保共治(gòngzhì)经验,打造太浦河清水(qīngshuǐ)走廊。苏州吴江区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沈建伟说(shuō):“以前是三不管(sānbùguǎn),现在是联保共治,建立了联合治理、巡河、管护、监测、执法五大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眼前的太浦河已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生态景观河。
高颜值的太浦河。任国勇 摄(shè)
建于“长三角原点(yuándiǎn)”之上的(de)全国首个跨省域的房建项目方厅水院5月下旬落成竣工,建筑位于“长三角原点”,横跨(héngkuà)太浦河,四角分别设沪苏浙皖主题展馆,各馆间通过连廊衔接,15分钟就可“一览沪苏浙”。示范区执委会发挥协调(xiétiáo)统筹(tǒngchóu)作用,会同两区一县建立了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平台,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初步形成(xíngchéng)跨域(kuàyù)项目“一体化立项、一体化审查、一体化审批、一体化招标、一体化监管、一体化验收”等六位一体审批新(xīn)模式。其一体化创新做法已经形成系列制度(zhìdù)成果,成功应用到水乡客厅范围内其他(qítā)跨省域项目建设,为国内其他毗邻区域跨域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从交通到经济(jīngjì)、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一个个“No.1”扎堆于此,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深融的成果一览无余。可以预见,随着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和高效运作的进一步(jìnyíbù)深化,到2035年(nián),长三角将成为(chéngwéi)世界经济版图中(zhōng)举足轻重的一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扬子晚报/紫牛(zǐniú)新闻记者 任国勇
“右脚江苏、左脚上海,左前方浙江馆、右前方安徽馆。”在全国首个地跨两省一市共建的(de)“四合院(sìhéyuàn)”方厅水院,15分钟“一览长三角”的新体验打开了(le)跨省共建项目的全新路径。
每天近万朵小花从位于(wèiyú)南京溧水的全国首批国家(guójiā)级农高区、南京国家农高区直奔上海各大高档餐厅,这些高颜值、高价值的农产品背后(bèihòu)是长三角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智慧支撑。
全国(quánguó)首个基金特色街区,生物医药领域首个技术创新(jìshùchuàngxīn)中心,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世界最长中国(zhōngguó)断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这些全国“No.1”为何扎堆(zhāduī)长三角?连日来,记者逐一走访,努力探究个中答案。
快联快通,让彼此走(zǒu)的更近
初夏的南京北站建设工地(gōngdì)上,50多台塔吊转动着铁臂,呈现一幅繁忙景象。这个“超级枢纽”计划(jìhuà)于2027年建成投运。之所说“超级枢纽”,因为这里将无缝对接高铁、城际、普速、地铁。在这里,南京都市(dūshì)圈内的其他城市都将实现(shíxiàn)1小时通达南京。
高铁通了,一通百通。南京的(de)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沿高铁向(xiàng)苏北、皖北延伸,合肥(héféi)的新型显示、芜湖新能源电池等产业也将通过高铁接入长三角创新走廊。
沿江而下,世界最长、中国断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正在加快穿江步伐。“江海号”智能化超大直径盾构机于4月9日从这里始发,截至5月29日,已经(yǐjīng)向长江掘进约514米,预计8月底可入江底施工。未来(wèilái),从南通(nántōng)海门到(dào)苏州太仓只要10分钟,实现(shíxiàn)南通与苏南、上海“1小时经济圈”高效互通。
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继“江海号”之后下井(xiàjǐng)的“沧渊号”盾构机。任国勇(rènguóyǒng) 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便是(biànshì)效率,快便是竞争力。在(zài)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更显灵活快捷。
今年4月7日,全国(quánguó)首个跨省市、跨关区的航空(hángkōng)前置货站(huòzhàn)——上海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启用,通过业务模式(móshì)创新,经由上海机场出口的货物,在苏州实现了(le)货物安检、海关查验、服务规范“三个前置”。节约物流时间12—24小时,降低地面物流成本约10%—30%,企业能获得感(gǎn)真切,目前已为20多家企业提供安全高效、便捷优惠的“家门口”航空货运服务,目的地遍及欧美及亚非拉地区。
“长三角一体化在(zài)我们园区最能体现,园区很多企业处于‘双城’,生产研发在一座城市,管理人员和员工(yuángōng)生活在另一座城市。”在运营着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de)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多员工居住在上海闵行区,开车50分钟来苏州上班,下班再开回去。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公司董事长殷建国告诉记者,每天到高铁站(zhàn)接送员工的班车都是(shì)满座(mǎnzuò)。
同频共振,要素(yàosù)市场畅通流动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关键在产业(chǎnyè)协同。黄海之滨上海农场内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坚持(jiānchí)“去围墙、去边界”,积极谋求集聚区与当地发展(fāzhǎn)的同频共振。作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néngyuán)发电城市,盐城以其绿色禀赋扮演着“碳路先锋”,目前正探索建设(jiànshè)海上综合能源岛、海上综合能源加注站和(hé)氢氨醇基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盐城绿色能源保供基地。
用于(yòngyú)摆盘的水培蔬菜三色堇。
全国首批(shǒupī)、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南京溧水区白马镇,不仅入驻了王老吉、安迪苏、深能(shēnnéng)、周子未来等(děng)多家重点企业入驻,还有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7家高校院所入驻,与安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32所院校开展科技创新(chuàngxīn)合作。在一间无土栽培(wútǔzāipéi)种植房,记者看到不到30平米的空间摆了6层无土栽培的三色堇,俗称鬼脸花,总计有1000多盆,菜叶上方是模拟太阳光的LED灯。这些(zhèxiē)三色堇每天都会运往上海,用于餐厅摆盘很受青睐(qīnglài),每天销量7000到10000朵,每朵(měiduǒ)0.15元至0.2元,这些蔬菜比一般(yìbān)大棚要缩短20天。
南京国家级农高区挂满合作院校的招牌(zhāopái)。任国勇 摄
而在南京河西,全国首个基金(jījīn)特色街区通过打造“金鱼嘴每日路演”品牌,累计吸引服务长三角项目1733个,以金融(jīnróng)活水灌溉实体经济(jīngjì)。
跨省共治,“协同作战”走出(zǒuchū)新天地
一体化的长三角正从产业合作走向管理协同,并(bìng)由此诞生了“一街两省”“一河三地”等多个可供复制的体制机制(jīzhì)创新案例。
江苏南京江宁公安与安徽马鞍山(mǎānshān)博望公安共建的“两省(liǎngshěng)一街警务室”,以“一家事、两家办”的创新理念,探索出“跨省(kuàshěng)共治”的新方式(fāngshì):7名常驻警力中,4名来自江苏丹阳派出所、3名来自安徽丹阳派出所,让边界治理(zhìlǐ)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今年4月,横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也同步落地,将治理触角从警务领域向城市(chéngshì)管理、民生服务延伸。
太浦河(hé)串联江苏吴江、浙江(zhèjiāng)嘉善、上海青浦三地。此前,三地不同(bùtóng)的定位,让治理成了难题。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针对太浦河等“一河三湖”重点跨界水体,三地探索省际交界河湖联保共治(gòngzhì)经验,打造太浦河清水(qīngshuǐ)走廊。苏州吴江区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沈建伟说(shuō):“以前是三不管(sānbùguǎn),现在是联保共治,建立了联合治理、巡河、管护、监测、执法五大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眼前的太浦河已成为一条高颜值的生态景观河。
高颜值的太浦河。任国勇 摄(shè)
建于“长三角原点(yuándiǎn)”之上的(de)全国首个跨省域的房建项目方厅水院5月下旬落成竣工,建筑位于“长三角原点”,横跨(héngkuà)太浦河,四角分别设沪苏浙皖主题展馆,各馆间通过连廊衔接,15分钟就可“一览沪苏浙”。示范区执委会发挥协调(xiétiáo)统筹(tǒngchóu)作用,会同两区一县建立了水乡客厅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平台,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初步形成(xíngchéng)跨域(kuàyù)项目“一体化立项、一体化审查、一体化审批、一体化招标、一体化监管、一体化验收”等六位一体审批新(xīn)模式。其一体化创新做法已经形成系列制度(zhìdù)成果,成功应用到水乡客厅范围内其他(qítā)跨省域项目建设,为国内其他毗邻区域跨域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从交通到经济(jīngjì)、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一个个“No.1”扎堆于此,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深融的成果一览无余。可以预见,随着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和高效运作的进一步(jìnyíbù)深化,到2035年(nián),长三角将成为(chéngwéi)世界经济版图中(zhōng)举足轻重的一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扬子晚报/紫牛(zǐniú)新闻记者 任国勇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